孔融讓梨。
這次要介紹的成語大家從小已經聽過,就是「孔融讓梨」,孔融的祖先是萬世師表孔子,身為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孔融在那個獨尊儒術的漢朝非常吃香。從小就是眾人焦點的孔融就像現在的童星一樣,一言一行都有人報道出來,四歲就有一個專屬於他的成語衍生出來。
話說有一天,有位鄉里把一些香梨送給孔融爸爸孔宙,孔爸讓孔融把梨子分給兄弟們。孔融把大梨子分給哥哥和弟弟(孔融有七個兄弟),自己只拿了最小的那只梨。父親見了,便誇獎孔融是個注重親情、懂得禮讓的好孩子。這一誇就誇了接近兩千年……從此,孔融就成為乖孩子的典範。
而這位讓梨KOL十歲大的時候,又有一則反映他很聰明的成語故事故事衍生,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故事是說孔融十歲時去洛陽拜會當時的朝廷大官李膺,門房卻不肯通傳。孔融便說他和李膺是世交,門房才讓他進去。當時李膺剛在設宴,滿座賓客,見到孔融這個幼童,便很奇怪地問孔融:「我們何以見得是世交呢?」孔融不慌不忙地答:「我孔融是孔子的後人,而你李膺是老子李耳的後人。相傳孔子曾問道於老子,那麼,我們不是世交嗎?」李膺聽了,大為讚賞,說他年少聰明。但在座有一位賓客叫陳韙,就很不服氣地批評孔融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指孔融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了卻未必是一個上佳的人才 。孔融隨即回答:「我想陳大人一定是小時了了吧!」他這麼一說,令陳韙立即無言以對,這是出自《世說新語》的故事。
到了十六歲,又有一則故事關於孔融,當時發生了「黨錮之禍」,在這次事件中張儉被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投奔孔褒,可惜孔褒不在家,應門的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神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張儉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他該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後來皇帝決定由孔褒負責,將孔褒處決,孔融因此事而又一次聲名大噪。
由讓梨到爭死,孔融就是這樣帶著傳奇色彩長大,這樣的人長大怎麼可能不是一位名人?他出任北海相,而且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有詩文互通,有名於一時,更是建安七子其中之一。天之驕子般的出身讓孔融心高氣傲,因此常說出不得體或得罪人的說話,最終觸怒曹操,招來殺身之禍。
他曾向曹操提拔好友禰衡,但曹操不喜歡他,禰衡看不起朝中眾人,只與孔融、楊修交好,這位狂士曾說過:「除了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外,別無人物。」無獨有偶,二人都被曹操所殺,孔融所加的罪名極重,甚至直到西晉時陳壽著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為孔融立傳,成為該史書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