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寫了一篇關於東漢書法名家鍾繇的文章,主要介紹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及簡單的生平,卻沒有詳盡介紹其家族。要知道在東漢那個年代,一個人的家族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鍾繇生於官宧世家,其家族在豫州潁川郡是名門望族。潁川郡有四大家族最為顯赫,鍾氏就是其中之一,其餘還包括穎陰縣的荀氏、許縣的陳氏及舞陽縣的韓氏。這四大家族一直往來密切,彼此相善,漢桓帝時,四家各有一位賢者出任縣長,鍾皓為林慮長、荀淑為當塗長、陳寔為太丘長、韓韶為嬴長。他們雖為小小的縣長,名望卻蓋過當時的三公九卿,成為官員的模範,知識分子爭相傳頌的君子賢良,官場將四人並稱「潁川四長」。

林慮長鍾皓就是鍾繇的祖父,後漢書記載是祖父;三國志裴注引先賢行狀記載則為曾祖父。(圖表依後漢書為依據,所以是祖父。)而當塗長荀淑就是荀彧的祖父、荀攸的曾祖父。太丘長陳寔是陳群的祖父。嬴長韓韶就有可能是冀州牧韓馥的族人。潁川郡除了此四大家族之外,其實還有郭氏及辛氏較有名。以上的潁川人大多投到曹操麾下當謀士,而且是最舉足輕重的幾位,包括鍾繇、荀彧、荀攸、郭嘉、陳群都屬穎川大族。還有英年早逝的戲志才,前袁紹謀士辛毗、前劉備謀士徐庶,通通都是潁川人。

在曹操麾下當司隸校尉多年的鍾繇不但是書法家,更是震懾關中的重要人物,此職由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七年(211),一當就是十四年,鍾繇之後到前袁尚部下李孚接任司隸校尉一職,不過李孚當了一陣子,司隸就歸屬豫州管轄,此職亦已省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後,鍾繇出任魏國大理,掌管刑獄。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鍾繇遷相國。不過後來因魏諷謀反之事而被受牽連,一度被免職。

曹丕繼魏王位之後,鍾繇復職,再次擔任大理。同年曹魏代漢後,鍾繇任廷尉,封「崇高鄉侯」,之後於黃初四年遷太尉,改封「平陽鄉侯」。鍾繇以太尉之職,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列三公,曹丕稱三人是「一代之偉人」。鍾繇因膝蓋有病,華歆年高多疾,於是被允許朝見時坐車前往,再由虎賁衛士抬上殿就坐,開後世三公有疾病時特別優待的先例。

火鳳故事剛好到了潼關之戰,鍾繇老來得子,請曹操為兒子取名,曹操建議取名為「毓」。有趣的是,陳某幫鍾老開了一個玩笑,暗示他與趙火的義父趙賢一樣,一直只生女兒,家中居然有十七個女兒以上,年過半百才得一子,其後再過十多年,次子鍾會才出生,鍾會五歲那年鍾繇就病逝了。

鍾毓與鍾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鍾會生母張昌蒲是鍾繇的妾,但非常有學問。張昌蒲在教育方面頗為嚴厲,鍾會四歲時便已教他《孝經》,七歲誦讀《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歲誦《易》,十二歲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歲誦《周禮》、《禮記》,十四歲讀其父鍾繇所撰寫的《易記》,十五歲就讓他進入太學進行深造,以現代人的詞語形容她,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虎媽。

鍾皓一生為漢臣,兒子因黨錮之禍沒有出仕,孫兒鍾繇本為漢臣,但立場一直站於曹操這邊,曹丕稱帝後,鍾繇名正言順成為魏國三公。長子鍾毓因為從小與司馬師一起長大,司馬家當權後開始殺盡曹家血脈,鍾毓很自然地傾向司馬家。至於鍾會,更是一個不會久居人下之人,當他與鄧艾滅蜀有功,朝廷立即封他們為太尉及司空,帶軍在外的二人被封為「三公」,明顯是明升暗降,褫奪二人兵權的技倆。當感覺到司馬家開始對自己不利,野心勃勃的鍾會知道唯一的生路就是起兵叛變,更聯同蜀將姜維開始策劃與司馬家對著幹。他曾對姜維說:「這次起事成則得天下,不成即退守西蜀,也不失做劉備啊。」其野心之大可見一班。可是這次起事只維持了兩天,鍾會就被不肯歸順他的部下殺死,連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

至於鍾毓,死前早已跟弟弟畫清界線,除了過繼給鍾會的兒子鍾毅逃不過殺身之禍外,其餘後人都沒被牽連,繼續侍奉司馬家,到西晉末年中原大亂,衣冠南渡建立東晉,鍾氏後人依然是名門大族,世代為官。

鍾浩侍漢、鍾繇侍魏、鍾毓侍晉,鍾毓後人世代都是晉朝高官,當中只有鍾會不甘為臣做出「不智」之舉。可以看出鍾氏一族在亂世生存的智慧及與當權者周旋的技倆都相當之高,經歷數次改朝換代,鍾家仍能處於不敗之地,這就是大家族的生存智慧。